别看满世界都叫着无纸化,时髦的报纸也办起了电子版。不过在屏幕上阅读总是没有一书在手那么舒服,至少不能趴着看、躺着看,也不能在随意的一翻中判定这书是不是犯得着读一回。
除非科学发展到让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生出一点知识都显得多余的地步,否则我们还真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与纸同行。
没有纸的世界,可怜的人们逮着什么就往什么上面写,石头、羊皮、竹子屡担重任,文明则在期间艰难地蠕动。到了汉代,做为盛产发明的中国,扮演的救世角色才算呼之而出。
西汉的中国已经有了纸的雏形,而较官方的说法则归功于东汉的蔡伦,蔡伦颇有环保意识地把破布、树皮、旧鱼网沤烂加工,“蔡侯纸”就顺利地被发明了。
中国纸的工艺在随后的岁月里走向了世界,至于各种杂牌的纸的前辈们,如羊皮书、如竹筒,只要没烂掉,都身价倍增地进了博物馆。
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心惫力衰地落后了。就是纸,也算不上我们的强项了,后来居上的美国人所产的道林纸领了一时风骚,而我们传统的宣纸工艺也被日本人光明正大地摄入了镜头,如今我们不得不进口一些无法生产的高级纸张。
占了我们祖先无数便宜的外国人眼瞧着我们的科技水平一时没跟上就乘机卡我们,用技术可以,先拿钞票,透着一股暴发户的嘴脸。
难怪中国的老话说:算计不到就受穷。蔡伦如果当时活动一下心眼,也收它几两相当于知识产权的银子,赚的外汇怕要多修几座国库。这么大的一个发明,无偿地献出了却连个情都领不着。冤枉。